不断创新对外翻译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图)
最近更新时间:2015-06-14 13:02 来源:尚才翻译
6月12日上午,第四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专题论坛《翻译与对外话语创新》在重庆雾都宾馆举行。记者 魏中元 摄
“当中国被历史性地推到国际舞台的中央,我们的对外翻译该如何应对这种新形势?”6月12日,这一重要课题在第四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翻译与对外话语创新”专题论坛上被提出。
当天上午,与会嘉宾从不同角度,就“如何推动中国的对外翻译”、“如何在对外话语中创新”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用好的翻译填充文化间鸿沟
“今天的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要讲好中国故事,把现代中国的理念、文化介绍到国外,对外翻译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网总编辑、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王晓辉认为,如果对外翻译缺乏创新精神,就会跟不上新形势的变化,影响对外传播的效果。
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黄友义赞成王晓辉的观点,在他看来,当前,中西文化间的鸿沟很大程度上只能靠对外翻译来填充。
“这就要求对外翻译承担起重要的对外文化沟通责任。”黄友义认为,当下,翻译工作者需要更加积极地承担起三个方面的责任:一是在翻译过程中积极普及中国文化知识;二是要保持和发扬中国的风格,帮助外国受众理解中国;三是把对外翻译当作化解误会的手段。
“这就要求对外翻译工作者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勤思考、多积累。在翻译的形式和内容上尽可能的中国化;在原则问题上保持中国特色,坚持求同存异,努力 消除障碍。”北京周报社社长李雅芳说,这些努力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提高中国的话语权,更好地发出让外国人理解的“中国声音”。
建立专门的“中译外”人才库
黄友义认为,在当前中国文化大繁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外国人开始更加急切地想要了解中国,这就要求翻译人员承担起融通中外的职责,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迫切性、本土翻译人才的缺失,让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进行翻译人才培养的改革。”黄友义建议,为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中国应当建立专门的“中译外”人才库。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邱鸣提出,只有政府、学校、企业三方“三位一体”有机联动,才有利于“中译外”本土人才库的建设。
政府、学校和企业如何各司其责,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建立长效的联动机制?邱鸣认为,首先应改革高校课程,针对“中译外”人才培养的特点设置兼具动态 与平衡的课程;其次,要加强高校与企业及行业协会的联动,差异化地培养中外人才,多渠道传播中国文化;最后,还要加强高校与政府间的联动,注重“中译外” 人才培养和文化对外传播的规范性。
主动向西方译介中国文学
去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吴旭和他的团队,就“美国人的‘中国观这一课题,在全美范围内,对普通老百姓和精英同时进行双向同问卷抽样调查。
“我们在‘哪部作品影响你对中国的判断’这一问题调查中发现,无论是美国精英还是普通民众,影响他们‘中国观’的文学或影视作品,没有 一部是代表现代中国形象的。”吴旭认为,文学和影视作品在对外传播中更容易被外国人所接受。所以,推出像《西游记》《花木兰》这样有传播影响力的作品,是 当下值得思考的问题。
“翻译中国文学、中国影视作品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鲍晓英认为,中国文学在对外方面依旧处于初级阶段,这就要求要更积极主动地向西方评介中国的文学、中国的影视作品。
对此,鲍晓英提出了七点建议:一是与国外出版社进行版权合作出版;二是拓展影视媒介译介途径;三是借用西方主流媒体宣传;四是引入文学代理人制度;五是增加政府对中国文学翻译、出版的资助;六是拓展普通受众,建立译介受众反馈;七是为中国作家搭建“走出去”的平台。
版权所有:尚才翻译【世纪尚才国际翻译(北京)有限公司】2006-2018
咨询热线:400-6264-111 邮箱:81085611@qq.com
总部地址:北京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教17号楼二层C206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8008199号 工信部备案:京ICP备1402660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