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文山会海”造就一支翻译大军
最近更新时间:2012-02-06 18:06 来源:尚才翻译
提到“文山会海”,人们自然会想到联合国。其实,欧盟在这方面也毫不逊色。但或许鲜为人知的是,欧盟的翻译团队比联合国的还要庞大,仅笔译人员就多达2500人,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公共翻译服务机构,每年的文字翻译量大约为230万页,年财政支出11亿欧元之巨,平均每个欧盟成员国公民负担2.5欧元。
欧盟总部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市中心,形态各异的办公楼群成了各国游客的必到之处。如果在上下班高峰期置身此地,你会亲眼目睹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街道上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人群行色匆匆……他们当中大多是欧盟雇员,包括从事各种语言翻译工作的专职翻译人员。这些译员所在的“翻译总司”,属于欧盟委员会下设机构中的头号“超级大司”。
翻译总司之所以如此庞大,是因为欧盟的官方语言多,翻译任务异常繁重。联合国只有英语、汉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等5种官方语言,而欧盟的官方语言则多达23种,且欧盟的所有法律条例等各种官方文件都必须翻译成23种语言版本。在谈到其职能时,欧盟翻译总司的一位前司长说:“我们的工作就是帮助公民或委员会同欧洲及欧盟成员国之间实现良好互动。当一个新成员国加入时,其语言也成为欧盟的官方语言,因此为了帮助其公民了解他们所关心的政策,我们需要将所有法律条文翻译成他们的语言,否则对他们来讲欧盟的存在就没有实际意义。” 而且, 欧盟的法律条例只有在翻译成所有的23种语言后才能正式实施、适用于其成员国所有公民。
随着欧盟成员国的扩充, 翻译总司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1958年成立之时,欧盟的前身---欧共体仅有6个国家,4种官方语言,24个专职文字翻译。53年后的今天,欧盟已扩大到27国,官方语言23种,翻译人员增加到2500人,扩大了100倍,以页面计算的翻译数量亦同倍增长。
当年的翻译文件相对容易些,所用翻译工具也比较简单,笔、纸张、打字机和字典……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使用电脑,这一技术革命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而数字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各种翻译软件和存储记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大大提高了文字翻译的效率和质量,尽管翻译文件的难度越来越大。翻译总司已开发出了强大的语言搜索引擎,辅助性语言识别系统和机器翻译系统以及专业术语数据库等。在过去二、三十年里,欧盟在翻译技术和设备方面的投入超过6000万欧元。此外,翻译总司还开展“外包”翻译业务,目前的“外包”比例约为20%。
近年来,翻译总司还承担一项新任务,即主办欧盟委员会官方网站—“欧罗巴”,储存有600万份不同语言的文件,信息量巨大,内容丰富,并实时更新,成为欧盟与各成员国公民交流与对话的桥梁和平台,每天的点击率达50万人次,特别是就业、债务和税务网页深受网民欢迎。该网站同样有23种语言版本,其翻译量之大可想而知。
面对如此繁重的翻译任务,欧盟翻译总司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语言人才队伍。招聘翻译要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和筛选程序,常常是百里挑一。加盟翻译总司后,他们还被选送到专门的翻译学院接受为期6个星期的脱产再培训。据了解,欧盟翻译总司的译员中相当一部分是毕业于欧洲各翻译学院的高材生。翻译总司在欧盟的确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自诩为欧盟的“发电厂”,并将其译员比作“电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形象比喻并不夸张。
欧盟机构庞大,既然有“文山”,必定有“会海”。根据官方数据,欧盟各所属机构平均每天开会50-60场,一年共计1.1万场。因此,除了笔译大军外,欧盟还有一个专门为会议提供语言服务的“口译司”,其正式固定口译人员600人,每天还需要非正式的“自由口译人员”300人到400人,而持有欧盟口译执照的“自由译员”则多达3000人之众。2010年,欧盟用于口译方面的总开支为1.3亿欧元,相当于笔译开支的大约1/10。还值得一提的是,欧洲议会和欧洲法院各自都有为数不少的口译人员。
尽管欧盟目前陷入了主权债务危机的漩涡,一体化进程遭遇“寒流”,但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特别是那些巴尔干国家仍在积极争取入盟。因此,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融合程度最高的区域集团,欧盟仍将继续扩大。未来的新成员国语言亦为法定官方语言,笔译和口译人员自然会随之增加。
欧盟的翻译队伍不断扩充,年开支十几亿欧元,但也只占欧盟27国总产值的万分之一。在欧盟看来,这笔开销是必须的,也是投有所值的。欧盟重视文化的多元化和语言多样性,而母语则被视为“一个人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价值载体”。因此,欧盟将每个成员国的语言被法定为官方语言,这也有利于各国公民对欧洲一体化建设的了解、参与和互动。
欧盟总部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市中心,形态各异的办公楼群成了各国游客的必到之处。如果在上下班高峰期置身此地,你会亲眼目睹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街道上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人群行色匆匆……他们当中大多是欧盟雇员,包括从事各种语言翻译工作的专职翻译人员。这些译员所在的“翻译总司”,属于欧盟委员会下设机构中的头号“超级大司”。
翻译总司之所以如此庞大,是因为欧盟的官方语言多,翻译任务异常繁重。联合国只有英语、汉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等5种官方语言,而欧盟的官方语言则多达23种,且欧盟的所有法律条例等各种官方文件都必须翻译成23种语言版本。在谈到其职能时,欧盟翻译总司的一位前司长说:“我们的工作就是帮助公民或委员会同欧洲及欧盟成员国之间实现良好互动。当一个新成员国加入时,其语言也成为欧盟的官方语言,因此为了帮助其公民了解他们所关心的政策,我们需要将所有法律条文翻译成他们的语言,否则对他们来讲欧盟的存在就没有实际意义。” 而且, 欧盟的法律条例只有在翻译成所有的23种语言后才能正式实施、适用于其成员国所有公民。
随着欧盟成员国的扩充, 翻译总司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1958年成立之时,欧盟的前身---欧共体仅有6个国家,4种官方语言,24个专职文字翻译。53年后的今天,欧盟已扩大到27国,官方语言23种,翻译人员增加到2500人,扩大了100倍,以页面计算的翻译数量亦同倍增长。
当年的翻译文件相对容易些,所用翻译工具也比较简单,笔、纸张、打字机和字典……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使用电脑,这一技术革命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而数字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各种翻译软件和存储记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大大提高了文字翻译的效率和质量,尽管翻译文件的难度越来越大。翻译总司已开发出了强大的语言搜索引擎,辅助性语言识别系统和机器翻译系统以及专业术语数据库等。在过去二、三十年里,欧盟在翻译技术和设备方面的投入超过6000万欧元。此外,翻译总司还开展“外包”翻译业务,目前的“外包”比例约为20%。
近年来,翻译总司还承担一项新任务,即主办欧盟委员会官方网站—“欧罗巴”,储存有600万份不同语言的文件,信息量巨大,内容丰富,并实时更新,成为欧盟与各成员国公民交流与对话的桥梁和平台,每天的点击率达50万人次,特别是就业、债务和税务网页深受网民欢迎。该网站同样有23种语言版本,其翻译量之大可想而知。
面对如此繁重的翻译任务,欧盟翻译总司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语言人才队伍。招聘翻译要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和筛选程序,常常是百里挑一。加盟翻译总司后,他们还被选送到专门的翻译学院接受为期6个星期的脱产再培训。据了解,欧盟翻译总司的译员中相当一部分是毕业于欧洲各翻译学院的高材生。翻译总司在欧盟的确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自诩为欧盟的“发电厂”,并将其译员比作“电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形象比喻并不夸张。
欧盟机构庞大,既然有“文山”,必定有“会海”。根据官方数据,欧盟各所属机构平均每天开会50-60场,一年共计1.1万场。因此,除了笔译大军外,欧盟还有一个专门为会议提供语言服务的“口译司”,其正式固定口译人员600人,每天还需要非正式的“自由口译人员”300人到400人,而持有欧盟口译执照的“自由译员”则多达3000人之众。2010年,欧盟用于口译方面的总开支为1.3亿欧元,相当于笔译开支的大约1/10。还值得一提的是,欧洲议会和欧洲法院各自都有为数不少的口译人员。
尽管欧盟目前陷入了主权债务危机的漩涡,一体化进程遭遇“寒流”,但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特别是那些巴尔干国家仍在积极争取入盟。因此,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融合程度最高的区域集团,欧盟仍将继续扩大。未来的新成员国语言亦为法定官方语言,笔译和口译人员自然会随之增加。
欧盟的翻译队伍不断扩充,年开支十几亿欧元,但也只占欧盟27国总产值的万分之一。在欧盟看来,这笔开销是必须的,也是投有所值的。欧盟重视文化的多元化和语言多样性,而母语则被视为“一个人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价值载体”。因此,欧盟将每个成员国的语言被法定为官方语言,这也有利于各国公民对欧洲一体化建设的了解、参与和互动。
版权所有:尚才翻译【世纪尚才国际翻译(北京)有限公司】2006-2018
咨询热线:400-6264-111 邮箱:81085611@qq.com
总部地址:北京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教17号楼二层C206
公安备案:京公网安备110108008199号 工信部备案:京ICP备14026604号-2